人們總期望在某些時刻我們能與身邊的人來一場真心、有意義、有實際產出的「對話」,之前總想這樣的機會很看緣份,後來才發現機會是需要我們去創造的,而且不是無跡可尋,很幸運的這禮拜在人資冊動的讀書會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這樣的「對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世界咖啡館」這個概念。
「咖啡館對話是我所見過最能幫助我們體驗集體創造力的一種方法。」
彼得.聖吉,國際組織學習學會創辦主席、《第五項修練》一書作者
世界咖啡館是什麼?
世界咖啡館是由華妮塔.布朗(Brown, Juanita)及大衛.伊薩克 (Isaacs, David)所提出的一種在輕鬆的氛圍中, 透過彈性的小團體討論,真誠對話,產生團體智慧的討論方式。在討論中,可以帶動同步對話、反思問題、分享共同知識、甚至找到新的行動契機。
如何操作?
小至二十的人團體,大至數百人的組織都可使用「世界咖啡館」,它採用咖啡桌的型式分組,以四~五人為一桌,每一桌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各選出一位桌長及紀錄,討論一定時間後,桌長保持不動,其他組員移動至各桌,由另一桌的桌長介紹前一輪的結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以此種方式進行數回合後,參與者回到原本的桌次,觀看大家智慧分享的內容,並整理出討論重點。
操作方法網路上有很多,我就不再多加敘述,讓我好奇的是什麼樣的原則創造了讓人回味無窮的對話,而這樣的原則是否夠套用在其他場合,最後藉由Google大神找到了「世界咖啡館對話歷程的七個設計及操作原則」。
第一個原則:為背景定調。什麼是對話的目的?有什麼讓這樣的對話變得重要?
以讀書會目的來說,人資來讀書會除了自我成長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企業及個人的實際經驗,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隨時變動的人,只要換個參數應對方法就可能會大轉彎。以讀書會為中心,如何讓大家掌握書中精華並有足夠時間交流實例,是首要的目的。
第二個原則:營造一個愉悅的空間。溫馨歡迎參與的環境,引發人們的好奇與投入邀請。
那天一到達活動場地我以為我走錯地方了,各組的桌上擺了像世界盃五顏六色的布、大大的海報紙及彩色筆,中間還有像飯店Buffet的小點心,一進去大家在閒聊著是不是世界酒館更有吸引力,笑語不斷,讓原本剛工作完拖著沉重步乏到達的我,不知不覺也放鬆的大笑,準備迎接接下來的討論。
第三個原則:探索關鍵問題。開啟關建對話,必須先費心構思出重要的提問。
在活動前期主辦人就有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暖身,分別是「負責章節的三個重點是什麼?如果要給它一個標題會是什麼?針對章節的內容,我們想到的實例是什麼?看到本章後,我想要問的問題是?」開放式問題讓大家有分享的空間,提前確認關鍵問題也能讓桌長聚焦產出成果的方向。
第四個原則:鼓勵人人有貢獻。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充份聽見。
相較於西方文化較習慣於開放式對談及衝突,東方人在分享個人觀點時會更為小心及謹慎,要進入深度討論往往需要醞釀更多的時間。這次由於讀書會大部分的參與者彼此已認識,在討論上只要桌長適度引導,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團體並沒有太深的認識,一開始應避免分享一些標籤資訊如公司、職稱、年資等,以建立開放的討論空間。
第五個原則:交互激盪連結不同觀點。已知加未知促成了更多的見地、創意與行動。
當天討論針對如何加速個人成長速度的章節,第一組拋出了一個問題,在知道了Know-how之後,我們要如何決定質與量的比例?當下的我們沒有答案,而在下幾輪中,有一組背景為講師的組別分享了重點不在於比例,而是如何根據你的學習需求,先求量(收集大量資訊),到質化(轉化成自成一格的東西),最後實踐(教學或產出),增加使用這段的頻率。當天這個問題的討論結果是我最大的收穫,也改變了我對學習一項新知識的觀念。
原則六:聆聽並凝聚共識。把耳朵打開和把嘴巴打開同樣重要。
當我們能夠以一個全新的角度把「對話」當作一個核心流程,每次的對話不再只是蜻蜓點水式的交流,而是深度不斷碰撞的火花,是不是能讓更多人打開心房去分享、創造更多的連結。好的對話背後支撐的是好的原則設計,而運用世界咖啡館的概念是我們可以前進的第一步。
「咖啡館對話是我所見過最能幫助我們體驗集體創造力的一種方法。」
彼得.聖吉,國際組織學習學會創辦主席、《第五項修練》一書作者
世界咖啡館是什麼?
世界咖啡館是由華妮塔.布朗(Brown, Juanita)及大衛.伊薩克 (Isaacs, David)所提出的一種在輕鬆的氛圍中, 透過彈性的小團體討論,真誠對話,產生團體智慧的討論方式。在討論中,可以帶動同步對話、反思問題、分享共同知識、甚至找到新的行動契機。
如何操作?
小至二十的人團體,大至數百人的組織都可使用「世界咖啡館」,它採用咖啡桌的型式分組,以四~五人為一桌,每一桌在簡單的自我介紹後,各選出一位桌長及紀錄,討論一定時間後,桌長保持不動,其他組員移動至各桌,由另一桌的桌長介紹前一輪的結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以此種方式進行數回合後,參與者回到原本的桌次,觀看大家智慧分享的內容,並整理出討論重點。
操作方法網路上有很多,我就不再多加敘述,讓我好奇的是什麼樣的原則創造了讓人回味無窮的對話,而這樣的原則是否夠套用在其他場合,最後藉由Google大神找到了「世界咖啡館對話歷程的七個設計及操作原則」。
第一個原則:為背景定調。什麼是對話的目的?有什麼讓這樣的對話變得重要?
以讀書會目的來說,人資來讀書會除了自我成長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企業及個人的實際經驗,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隨時變動的人,只要換個參數應對方法就可能會大轉彎。以讀書會為中心,如何讓大家掌握書中精華並有足夠時間交流實例,是首要的目的。
第二個原則:營造一個愉悅的空間。溫馨歡迎參與的環境,引發人們的好奇與投入邀請。
那天一到達活動場地我以為我走錯地方了,各組的桌上擺了像世界盃五顏六色的布、大大的海報紙及彩色筆,中間還有像飯店Buffet的小點心,一進去大家在閒聊著是不是世界酒館更有吸引力,笑語不斷,讓原本剛工作完拖著沉重步乏到達的我,不知不覺也放鬆的大笑,準備迎接接下來的討論。
第三個原則:探索關鍵問題。開啟關建對話,必須先費心構思出重要的提問。
在活動前期主辦人就有先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暖身,分別是「負責章節的三個重點是什麼?如果要給它一個標題會是什麼?針對章節的內容,我們想到的實例是什麼?看到本章後,我想要問的問題是?」開放式問題讓大家有分享的空間,提前確認關鍵問題也能讓桌長聚焦產出成果的方向。
第四個原則:鼓勵人人有貢獻。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充份聽見。
相較於西方文化較習慣於開放式對談及衝突,東方人在分享個人觀點時會更為小心及謹慎,要進入深度討論往往需要醞釀更多的時間。這次由於讀書會大部分的參與者彼此已認識,在討論上只要桌長適度引導,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團體並沒有太深的認識,一開始應避免分享一些標籤資訊如公司、職稱、年資等,以建立開放的討論空間。
第五個原則:交互激盪連結不同觀點。已知加未知促成了更多的見地、創意與行動。
當天討論針對如何加速個人成長速度的章節,第一組拋出了一個問題,在知道了Know-how之後,我們要如何決定質與量的比例?當下的我們沒有答案,而在下幾輪中,有一組背景為講師的組別分享了重點不在於比例,而是如何根據你的學習需求,先求量(收集大量資訊),到質化(轉化成自成一格的東西),最後實踐(教學或產出),增加使用這段的頻率。當天這個問題的討論結果是我最大的收穫,也改變了我對學習一項新知識的觀念。
原則六:聆聽並凝聚共識。把耳朵打開和把嘴巴打開同樣重要。
這次的讀書會我擔任的是桌長,必須傳達討論的結果到下一輪,也對聆聽有了另外的體悟。以前分組討論只是單純的接受資訊,現在變成在短時間內要接收、理解到詮釋,還需要確認傳達的是否有落差。每個人賦予的角色會讓我們學習用不同與以前的方式去聆聽和分享,在一開始主持人有沒有建立這樣的共識也是關鍵。
第七個原則:集體心得的收成與分享。釋出深層的智慧、領悟新的知識、發現新的可能。
這次的方式是每位桌長在最後要針對前三輪的討論做一個三分鐘的總結,老實說前面兩組在分享的時候,我都沒辦法好好聽,因為太緊張了。在拿起麥克風的時候,腦筋裡只有一個念頭:「我能不能用簡短的三分鐘,讓大家了解今天我們討論最精華的部份?」不管是讓全部人自由分享或各組代表分享總結,這段沉澱的時間讓我們不只停留在討論,而是內化到自己思考的最後一哩路。
「世界咖啡館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那個我們早已遺忘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我們知道只要共同交談,就能找到必要的智慧來解決問題。」——瑪格利特.惠特里(柏卡納學會會長)
#Dig50計畫9
#Dig50計畫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