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不出文章的三個問題點


「怎麼辦,怎麼想都想不出來要寫什麼。」

在嘗試每個禮拜固定寫文章的同時,發現我需要跟一個名為「靈感」的人好好交朋友,在每次掙扎著到底要寫什麼內容時,她似乎就離我而去,我很少跟她碰頭,頻率大概是半年一次,秉持著不能半途而廢的精神,我去找了另一位比較親近的朋友「Google大神」,去了解如何起頭寫一篇文章,幸運的我找到了小說界的李洛克的文章,解答了自己的疑問。


其實,寫不出文章是一個假議題,當我們嚷嚷著沒靈感時,後面代表著三個意義:

我們沒有建立觀察、感受、紀錄生活的微習慣

我是個沒有美感的人,常羨慕衣服穿搭很有風格的朋友,有一天我認真的問了她:「要怎麼成為一個有美感的人?」她莞爾一笑,只拋給我一句話:「多看美的事物!」當下覺得這個答案很空泛,後來才知道是我輕忽了前端觀察的重要性,李洛克說:「好靈感是種比例,夠多的分母才會有更多的分子。」想要有所謂的靈感,如果沒有先拋出對於生活的好奇心,沒有先強迫大腦去記憶、摘錄身邊那些瑣碎、靈光乍現的片段,就無法在後端做有效的收納整理,進而變成可運用的素材。我們總是高估了自己的腦容量,認為在適當的時候它會自動連結有用的資訊,在最後一刻電影中的英雄一樣大爆發,然而事實是平常沒有去鍛鍊它,它在緊要關頭就跟緊縮的舊毛巾一樣,一滴水都擰不出來。我們能夠做的下一步是將「找、想、記」變成生活常態,再來思考如何建構出好的內容。

我們無法自信的闡述想表達的內容

沒有信心有兩種面向,一種是了解但不確定是否有足夠能力而卻步,通常阻礙我們的是在太乎外界的觀感及批評,認為發表需要具備某些標籤才具有說服力。小時候剛開學加入新班級,很害怕自己被人討厭,回去問了父親,他跟我說:「一個班級了不起四十人,有五個人喜歡你就要偷笑了。」當下給自己打了一劑強心針。對我而言,能夠完成一篇文章的成就感遠高於承受被批評的機會成本,想通這點後,就告訴自己勇敢的按下發送鍵吧 。另外一種面向是源於沒有好的準備及累積,擔心成果會不如想像,這種時候除了鍛鍊自己,另一種可執行的方法是直接請身邊的人回饋,我有好幾次把想好的文章架構分享給朋友,結果因為連基礎的中心思想都不清楚,問完就回去重寫了。

我們對於目標沒有足夠的動機

用沒有靈感寫不出來這個理由轉而選擇其他的娛樂是一個好用的藉口,可以掩飾我們對於完成目標薄弱的動機,每個人都會有所謂「沒靈感」的時候,真的起身而行去做到「找、想、記」,到最後產出的人少之又少,而當我們能夠走到完成的那一步,也代表我們突破了一次靈感的門檻。自己本身蠻認同文章中說文思枯竭時先硬寫,保持書寫的習慣,重點不是硬寫這個動作,而是在這個動作下代表的意義「堅持」,寫一篇好文章不難,難是要持續寫出好的文章,清楚自己的動機,佐以實際的行動,靈感就不會只是匆匆一瞥而過的朋友。

一開始在搜尋文章時,只是單純希望找一些輔助工具,卻開始引導自己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想要跟靈感這個朋友有深厚的友誼,平時建立觀察、紀錄、整理的微習慣是基本功,了解自己講沒靈感這句話背後代表的意義,檢視自己的狀態和動機,然後做下去。最後用引言文章最後的結語給自己打氣,想寫字的人們,對自己有點信心吧!

#Dig50計畫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