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不同階段,常常會對於下一步職涯充滿了困惑與不安,而與前輩的職涯諮詢是一個很快能了解工作業態及能力需求的方式,剛出社會的自己一開始總是戰戰兢兢的請益前輩們,深怕漏掉了什麼寶貴的資訊,到現在工作近四年自己對於職涯諮詢這件事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搞清楚自己想要問的問題是最基礎的要求
在美商通常有一個1 on 1文化,當我們對一個職位有興趣的時候,可以直接寫信給想接觸的主管安排時間諮詢,而有一次請益一位資深前輩時候,她給我的回饋是:「當你自己都不清楚你想要問的問題,你怎麼能奢望對方能夠給予你有用的資訊。」比較容易切入的方向是對於某個職位有興趣,想了解平常工作的工作內容及主管會考量的條件是什麼,我個人會再多問前輩們在每段轉換工作的時期考慮的拉力和推力是什麼,可以快速了解當時大環境、產業及公司的狀況,而最地雷的問題就是「你覺得下一步我可以怎麼做?」沒有人能幫我們做決定,當你問這個問題,只是代表你希望有一個人能幫你做好的決定,當你自己還沒有搞清楚你諮詢的目的,貿然地去請教前輩們反而會有反效果,因為時間就是最貴的成本。
很多人的美意做為參考但不要照單全收
在資訊爆炸的這一代我們需要的往往其實不是最多的資訊,而是判斷是否要接收的思考能力,每個人在給職涯建議的時候一定是根據自己當時的背景、自己看到的點去延伸,而我們在接收任何意見時,需要先去判斷他們分享的那一套適不適用在當下的我們,當時能夠成功的條件對現在的我們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在寫這篇文章前剛好看到「放棄22k,蹦跳新加坡!」一篇開頭為「你憑什麼逼著年輕人忍、忍、忍?」的文章,裡面的內容讓我一邊看一邊點頭如搗蒜,最喜歡裡面的一段話是「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誰才是救的了自己的人,誰的話可以讓我們得到什麼樣思考的人,然後我們必須期許自己,對待下一代,要以更開放的思維去思考自己和對方的立場。」我相信會願意協助年輕一輩的前輩們都是出於好意,然而職涯選擇從來不簡單,學習把耳朵打開聆聽和關起來拒絕不適宜的資訊同等重要。
職涯的選擇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當問了越來越多人後,我自己的經驗是有時候反而會越來越困惑,在某些領域你會得到很多類似的答案,知道到達這個位子的人一般擁有的經驗和條件,但心中同時會有一個聲音:「如果我想要不一樣的路呢?如果我遠比我自己能想像的做到更多呢?」現在的我會告訴自己,如果問不到答案也不用慌張,因為代表著我選擇的是另一條路,我需要找到的是跟我曾經有同樣困惑的人,正視自己的感覺,考慮現實有的選擇,然後慢慢前進。外文系畢業的我記得的英詩真的很少,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是其中很能代表我現在想法的詩: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Dig50計畫6
搞清楚自己想要問的問題是最基礎的要求
在美商通常有一個1 on 1文化,當我們對一個職位有興趣的時候,可以直接寫信給想接觸的主管安排時間諮詢,而有一次請益一位資深前輩時候,她給我的回饋是:「當你自己都不清楚你想要問的問題,你怎麼能奢望對方能夠給予你有用的資訊。」比較容易切入的方向是對於某個職位有興趣,想了解平常工作的工作內容及主管會考量的條件是什麼,我個人會再多問前輩們在每段轉換工作的時期考慮的拉力和推力是什麼,可以快速了解當時大環境、產業及公司的狀況,而最地雷的問題就是「你覺得下一步我可以怎麼做?」沒有人能幫我們做決定,當你問這個問題,只是代表你希望有一個人能幫你做好的決定,當你自己還沒有搞清楚你諮詢的目的,貿然地去請教前輩們反而會有反效果,因為時間就是最貴的成本。
很多人的美意做為參考但不要照單全收
在資訊爆炸的這一代我們需要的往往其實不是最多的資訊,而是判斷是否要接收的思考能力,每個人在給職涯建議的時候一定是根據自己當時的背景、自己看到的點去延伸,而我們在接收任何意見時,需要先去判斷他們分享的那一套適不適用在當下的我們,當時能夠成功的條件對現在的我們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在寫這篇文章前剛好看到「放棄22k,蹦跳新加坡!」一篇開頭為「你憑什麼逼著年輕人忍、忍、忍?」的文章,裡面的內容讓我一邊看一邊點頭如搗蒜,最喜歡裡面的一段話是「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誰才是救的了自己的人,誰的話可以讓我們得到什麼樣思考的人,然後我們必須期許自己,對待下一代,要以更開放的思維去思考自己和對方的立場。」我相信會願意協助年輕一輩的前輩們都是出於好意,然而職涯選擇從來不簡單,學習把耳朵打開聆聽和關起來拒絕不適宜的資訊同等重要。
職涯的選擇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當問了越來越多人後,我自己的經驗是有時候反而會越來越困惑,在某些領域你會得到很多類似的答案,知道到達這個位子的人一般擁有的經驗和條件,但心中同時會有一個聲音:「如果我想要不一樣的路呢?如果我遠比我自己能想像的做到更多呢?」現在的我會告訴自己,如果問不到答案也不用慌張,因為代表著我選擇的是另一條路,我需要找到的是跟我曾經有同樣困惑的人,正視自己的感覺,考慮現實有的選擇,然後慢慢前進。外文系畢業的我記得的英詩真的很少,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是其中很能代表我現在想法的詩: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Dig50計畫6
Comments